2013年1月,我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世界前1%,成为我校首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且总被引次数位居全球第835位。在国内排名前1%的化学研究机构中,我校化学学科总被引次数位居全国第57位,篇均被引用次数国内排名29位。
近年来,化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步入了良性发展期,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整体学科水平显著提升。
那么,他们是靠什么铸就这一学科品牌?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深入采访后,几个字眼不断在记者脑海中闪现:特色,创新,平台,氛围。
这,就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法宝一:特色发展的创新路
在化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中,有一组数字特别亮眼:近两年来,化学学科在ESI国际学科排名世界前1%的排位中稳步上升,由最初的第835位(2013年1月)提升到第782位(2015年7月),两年内排名前进了53位。近十年发表SCI论文813篇,总被引用次数9330次,篇均被引次数11.48。提起这组数字,化学人都非常自豪。
我校化学学科是传统学科,一直以来培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合格师资。随着时代和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院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学院面临着转型发展。
学院按照强化优势,加强重点,保持特色的规划思路,开展了学科分析与学科方向凝练工作,明确了各个学科的建设重点及研究方向。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化学学科在分子基磁性材料、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选择性识别以及能量存储材料等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很多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二级学科各俱特色,成果颇丰。2006年物理化学学科进入天津市重点学科、2009年该学科进入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成功获批天津市功能分子结构与性能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同年化学学科获批天津市“十二五”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2015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色就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化学学科不追求“大而全”的路径,反而加强“小而精”的建设思路,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学科中又形成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的小团队。柳清湘教授领衔的团队,主要从事氮杂环卡宾、荧光探针分子识别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认可,研究成果曾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杨恩翠教授的团队主要研究配合物的光和磁性质,特别是在混合配体的设计和光磁性研究方面,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敬波教授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研究成果被国际国内同行关注。正是这一个个创新发展的小学科组,汇聚成一股合力,不断将化学学科的整体实力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法宝二:踏实严谨的工匠精神
有了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下去,一往无前,围绕目标主动寻求创新,才能取得跨越式发展。化学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基础科学研究漫长的研究过程,必然要求科研工作者踏踏实实,一丝不苟,耐得住寂寞。为了追求对客观规律的理解,为了追求自己的科学设想,以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潜心甘坐冷板凳,方能成就一番大荣耀。
做基础科学研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许多的实验环节,都可能遇到一些瓶颈。一个设想被求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修正、逐渐接近真相的“历险”过程。化学学科带头人赵小军教授把这种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和力量言传身教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谈起自己课题组几年前做的一个配位聚合物合成的实验,赵小军依然记忆非常深刻。课题组的一位成员,在实验中获得了一个配位聚合物,单晶结构解析显示结构非常新颖,但在随后的实验中却怎么也重复不出来,其它的性能研究等工作无法继续开展下去,重复若干遍实验都看不到任何结果。尽管着急,但大家还是静下心来一步步分析过程,查找可能出现失误的环节,第29遍实验的时候,理想的结果终于出来了。赵小军说,自己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词语来描述那种兴奋,那是一种暮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享受。
2014年,由赵小军教授主持,杨恩翠、刘忠义、王修光、赵红昆五位老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凭借在“混合配体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磁性能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人们感受到这一基础研究领域创新“佳作”的分量与魅力。成绩是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换来的,从2006年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一直到2013年获奖,历经8年的刻苦攻关,赵小军的团队成功地向人们阐释了“混合配体配位聚合物构筑”的奥秘。以往的研究多以单一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构筑,其结构及光、磁性能单一。该项目发现了混合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中,共配体有机酸羧基数目,位置及取代基种类对配合物调控的规律;发现了合成核酸碱基配位聚合物的新方法;首次证明了腺嘌呤四齿配位模式的存在,突破了核酸碱基类配位聚合物合成方法的瓶颈。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重要刊物如Chem.6Comm.,6Inorg.6Chem.,6Gryst.6Growth6Des.,Dalton.trans.,等发表论文54篇,均被SCI收录。获得发明专利4项,培养毕业硕士生32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功能配位化合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法宝三:坚实有力的平台
在一个学术群体中,重大成果的取得,不单单是团队的几个人和一批先进设备就可以成就的,而是要将科学知识、实验技能、研究成果不断积淀,将学术传统、学术氛围、科学精神不断传承,而这背后最重要有力的支撑就是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化学学科的发展,加大投入,从政策、资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院本着“创新需要团队,研究需要平台,有平台才能出成果”的理念,以技术创新带动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带动实验室建设,学院一直在努力搭建一个平台,一个提供全方位化学学科发展的舞台,一个年轻人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在仪器平台、项目平台、学术交流等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生长点,使这个科研团队的研究道路走向了广度和深度,逐步占领了研究领域的制高点。
学院搭建了先进的大型仪器平台:拥有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磁性测量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大、中型仪器,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学院为教师积极搭建各类项目平台。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化学学科在全校纵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是获得数量最多的学院。2011年以来,澳门所有的游戏网站大全教师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合作,140万)1项、面上项目15项(1111万)、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50万)及国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19项(465万),到校总经费1766万元。2010年,学院率先在学校相关文件规定的基础上,出台了对化学学科硕士生导师的要求,明确规定,没有在研项目的教师不能指导研究生。有压力就有动力,这一规定促使老师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有项目和资金的支持,老师们才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杨恩翠教授、柳清湘教授等已分别连续获得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澳门所有的游戏网站大全王英、朱柏林、赵霞等青年教师,都是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后又顺利获得了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连续资助,张敬波、李妍、尹振明、刘鲲、田丽、钱璟等也都在各自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这样促使每个老师都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并有充足的经费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有了项目的平台,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硕士生张媛媛、侯兆君、杨辉、刘春梅、杨双等分别在化学类国际重要期刊 Inorg.Chem.、Dalton.Trans.、Electrochimica6Acta.、RSC6Advance等发表了研究论文。
学院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只有将大门敞开,才能和国际国内同行更多交流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才能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你在做什么,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化学学科每年都要邀请二十几位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交流。中科院院士佟振合、姚建年、郑兰荪、张玉奎、陈小明、李亚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育、卜显和、陈军、童明良、苏成勇、鲁统部等先后来我校进行了光催化产氢、团簇化学、超分子化学、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晶体结构分析和吸附与分离、分子基磁性材料等方面的工作交流。此外,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Texas6A&M6Uni-versity)化学系教授、美国化学会Inorg.Chem.副主编周宏才教授,美国化学会Crystal6Growth6&6Design6副主编、Uni-versity6of66South6Florida6的Zaworotko6教授等国际著名专家也来校开展了学术交流。通过和国际、国内化学界的专家深入交流,开阔了化学学科教师们的研究思路,提升了研究水平。
法宝四:风清气正的氛围
在澳门所有的游戏网站大全,无论是带头人赵小军教授,还是杨恩翠、柳清湘、李妍、张敬波等中坚力量,还是王英、朱柏林、赵霞等后起之秀,被问及是什么成就了他们今日之成绩时,一个词成为不约而同的回答——“氛围”。
澳门所有的游戏网站大全的整体氛围好,良好的院风、教风、学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风清气正、厚德载物、淡泊名利的工作氛围。在这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不辞辛苦,不计名利,不舍昼夜,因为心中有一股暖暖的力量在涌动———那就是踏踏实实为师范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平凡力量。
这种良好的氛围,同样体现在团队内部。
科学看重的是集体智慧,一个人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完成全部的学术设想。做科学研究寻求突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优秀的研究团队内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相互启发,携手共进,大家共同把研究推向深入,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但是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并不容易,赵小军一直在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他有科学的敏感,能敏锐地捕捉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确定团队前进的方向。他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特点,在工作安排中尽量让大家优势互补,相互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尽量做到无私,做到相对公平,从而非常好地凝聚了团队的力量,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不管多忙,赵小军都坚持每周进行一次课题组学术交流会,让每位团队成员汇报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大家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团队的几位成员告诉记者,是赵小军教授努力工作的榜样示范和人格魅力,激励着每个成员无私奉献,钟情科研。大家说,带头人的榜样,同事们的成绩,都会让自己产生必须更加努力的紧迫感。在为团队、为科学做出贡献的同时,每个团队成员都在这种努力与付出中快速成长。
良好的氛围,还带来了“家”的感觉。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没有一言堂,不论职称、职位、年龄,对于学术问题,谁都有发表意见和见解的权利,拥有民主的学术氛围,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融洽,就像个家。而且不断给年轻人机会,如主持重要科研项目、出国培训等,在这里只要肯干,就有舞台!”从老师们真诚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强大的团队凝聚力。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向,是合作中的重要一环,但也是互相赶超的对象。大家团结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辉煌。
无限的风光,伴着无尽的艰辛。化学学科前进的脚步依旧铿锵,创新仍将继续。
记者 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