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开创了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奋进新时代征程中,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荣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起来学习他的事迹吧。
矢志不渝的中国体质地图绘制者
郑连斌,男,中共党员,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多年来,他始终恪守爱国奉献的信念,执着追求,树牢“趟出一条路子来”的必胜之心,破译中国人的体质“密码”;他静心笃志、不惧艰险,昂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之志,绘制民族体质“地图”;他勤奋治学、潜心问道,强化“成功路上必有我”的担当之责,带领团队坚守民族体质宏观研究,立志做塑造团队的“大先生”;纵历程坎坷,仍始终如一,忘我前行,坚定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一、矢志不移破译中国人的体质“密码”
信仰是将生命交给自己认定的事业。今天,中国“民族体质地图”详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是郑连斌带领他的团队历经四十余载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
郑连斌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始于1983年对蒙古族体质的研究,用当时堪称“巨款”的8000元科研经费,历时3年,跑遍了内蒙古110多万平方公里,首次在国内完成了对蒙古族的体质测量分析。
2009年,郑连斌带领科研团队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在22个省份设置测量点,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建立了2000多年来中国第一份汉族人体质数据库,为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体质人类学被冷落,但郑连斌却始终未动摇,继续爬山涉水为各民族进行体质调查。他带领团队相继出版《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国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两本专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主要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论文350多篇。在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社会学学科排名中郑连斌排名第一。
二、四十年坚守绘制民族体质“地图”
把选题选在祖国大地上。为了研究中国唯一一个“海上”民族——京族人的体质测量,2020年末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疫情缓解后,拖着一只术后不久的伤腿,带领团队南下广西防城港。到达南宁后几日中,他拖着伤腿往返于广西民宗委、科技厅和驻地之间,为项目的开展寻求“通行证”。老者的沧桑、学者的坚定和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终于打动了科技厅,为郑连斌开辟“绿色通道”,开启了此次京族人体质的研究。
把调查做在祖国大地上。2016年7月,郑连斌带领团队前往西藏墨脱“寻访”中国人数最少的门巴族。墨脱曾是全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如今虽通了路,但考察当天却遇塌方,2米多高的落石横亘路中,车辆无法前行,但郑连斌得知村民已经在村子里集合等待测量后,决定步行前往。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目的地开始测量,从早上6点出发直到下午4点才吃上一口午饭。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给中国工业、教育、卫生等行业提供数据基础,使生产设计、标准制定更加科学,“一定要详尽记录中国人自己的体质数据,填补国家这一空白”,凭着这份执着的信念,郑连斌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汉族、蒙古族等39个族群的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
为表彰他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郑连斌获得当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他的纪念浮雕永久镌刻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人类学终身成就奖”纪念墙上。
三、身体力行做塑造团队的“大先生”
“大先生”有大志向。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还缺少一份完整的、可靠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数据……很少有人知道,大约有64万中国人的身份证上,未明确标注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他们应该留下自己的体质“脚印”。从2006年至今,郑连斌也一直从事我国未识别民族的体质调查工作。他带领团队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是对这些民族体质的抢救性调查。
“大先生”做领路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亲赴西南边陲的群山峻岭。2016年郑连斌带领团队来到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定结县陈塘镇,对夏尔巴人进行体质测量,陈塘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山坡上,只有400多米垂直距离的山路,这位72岁的老人一口气爬了一上午。在贵州黄平望坝村调研时,连续三个晚上身高近1.8米的郑连斌只能躺在一张不到80厘米宽的床板上休息。在四川平武为“白马人”做体质测量时,身着单衣的他抵御了罕见的暴雪,“身体完全没有了感觉”;在云南楚雄调研时,又遭遇了连日的大雨磅礴,大家只能在雨中完成调查。
“大先生”有大情怀。每次出发前,郑连斌都要跟新入团队的成员“打预防针”,并用他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激励着年轻队员。网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晴阳说,“田野调查时,最期待看到郑老师在群里的帖子,他用诙谐的语言把一天的调查经历写成游记或诗,总结内化为我们的收获……如果做一件事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付出再大的辛苦也值得,感谢郑老师带给我们别样的天空”。
2019年,郑连斌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以一名党员的科研之路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四十年来,调查的行程超过30万公里,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30多个村庄。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工作者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这正是郑连斌团队40年如一日的生动写照。